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與展望(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

  油畫源于歐洲,最早于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國。當時,西方部分傳教士積極投身天主教遠征東方的擴張活動,他們在傳教過程中,有意無意間把西方的科學和文化傳入中國。作為西方美術主要分支的油畫也是在這一時期隨之被傳入。但由于當時社會的封建和落后,油畫在那個時代發展緩慢。油畫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是在清末民初,大批愛國青年受新文化運動的熏陶,渴望擺脫傳統的壓抑和束縛,希望尋找一條拯救民族繪畫日趨危亡的新途徑,于是對油畫充滿了強烈熱情的他們遠赴歐美和日本等國學習,在接受這種嶄新繪畫形式熏陶的同時也向國內引進油畫技法、介紹油畫大家和他們的理論,大大促進和擴大了油畫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在此后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油畫在中國扎根并逐漸成為一支美術的主要力量。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寫實油畫是油畫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歐洲油畫發展史上占有主要地位。自文藝復興以來,寫實油畫歷經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和現代藝術諸流派而經久不衰,可以說是歐洲油畫最主要的表達形式與核心。與中國畫、版畫、雕塑等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油畫更擅長對物象進行細微的刻畫。因其注重物體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且色彩豐富、表現力強,因此,追求真實性,能真實地描繪客觀事物對象的寫實形式成為油畫的一大優勢。靳尚誼曾說:"學習油畫,不學它的寫實等于把最主要的東西丟了。"

  中國的寫實油畫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由于油畫善于寫實,當時的帝王將相就用油畫來為自己歌功頌德,為帝王的享樂和文治武功服務,當時有很多外國傳教士畫家在朝中任職,為皇帝和文武大臣們畫像。在他們的影響和培訓下,出現了成批的中國油畫學子。

  辛亥革命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科學報國,實業救國成為這一時期青年渴求的真理和雄心壯志。有許多畫家相繼留學日本和歐洲,他們可以說是中國油畫的先驅。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所研究的領域大部分仍屬寫實油畫。在這些人當中以徐悲鴻的影響最為深遠。他于1928年學成回國后,便傾心于美術教育事業,迅速建立起依循現實主義原則、忠于客觀描寫的藝術教育基礎。徐悲鴻的藝術思想基本是在一條由傳統到以寫實為基礎的軌跡上發展起來的,由于受法國學院派教育影響頗深,決定了他依循現實主義原則、忠于客觀描寫的藝術教育方向。他強調師法造化和基礎訓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寫實功底的美術人才,形成中國藝術教育中的徐悲鴻體系,毫無疑問,這個時期的油畫作品以寫實油畫為主。

  抗戰時期,美術救國運動與現實主義藝術結伴而生。由于寫實油畫更容易反映現實,抗戰使用的大多數宣傳畫和主題性創作就是寫實油畫作品。

  解放后,寫實油畫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重視,同時也受到藝術工作者們的青睞和廣大欣賞者的歡迎和喜愛。艾中信作為中國美術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在1989年寫的一篇回憶文章中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油畫狀況:"當時的美術領導者認為油畫這種繪畫工具所形成的寫實技巧(包括素描基本功)優于其他畫種,對描繪現實生活有較強的表現力,許多人認為油畫的這個特性是大眾所能理解和樂于接受的,因此是有利于普及的。"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寫實油畫發展的黃金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寫實油畫作品,以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等作品的相繼問世為標志。

  改革開放以后,一些主要的傳媒和出版機構、一些開明的藝術史家和理論家們開始大量推薦、介紹、評價西方的現代主義藝術,對他們的畫冊進行翻印,對他們的發展過程進行描述和評價,對他們的作品給予發表,由于此前中國所處的環境比較閉塞,國內油畫受前蘇聯影響極大,出現了寫實油畫一統天下的局面。西方現代藝術引入中國后,油畫的語言變得豐富起來,出現了"百花爭艷,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油畫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面。

  寫實油畫曾有過輝煌的過去,然而,進入九十年代以后,寫實油畫的地位和影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由于中國油畫家們開始廣泛接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有些油畫家把握不住自己民族傳統藝術的真正核心,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他們畫一些所謂前衛現代的作品,還有人搞裝置行為等,以為這樣才可以與國際接軌。還有人認為畫寫實就是觀念落后。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寫實油畫的地位受到動搖,幾乎處于一種邊緣的、被改造的狀態。有人聲稱:"寫實油畫馬上就會滅亡了。"

  寫實油畫真的會滅亡嗎?對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寫實油畫在西方過去幾百年取得了輝煌成就,顯示了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可是油畫進入中國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實際上,國人對油畫的認識和理解還很膚淺。西方油畫幾百年的歷史積淀不是我們短時間就能消化得了的,我們必須抱著虛心的、認真的態度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我們的時代發展很快,于是有人認為寫實油畫不能適應和滿足廣大民眾的審美需求,他們認為油畫應該同很多時尚藝術形式一樣現代和前衛,他們用背離傳統的方式去創新。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他們忘記在復習和研究傳統中同樣可以得到新的啟發和養料,開辟新的途徑。搞藝術,不僅需要激情和想象,更需要有務實的精神,需要沉下來積累經驗,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實際問題。"一個社會不能缺乏推進藝術創新的思潮,拓展藝術的表現范圍。可是幾千年的藝術經驗告訴我們:藝術創造重在積累,它的創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我們今天看來,西方歷史上的一些寫實油畫依舊是經典之作,可見經典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更不會滅亡。

  作為中國的本土畫家們應該立足于中國目前的國情,不應該追逐世界的潮流。因為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生活的背景、環境,他所受的教育、文化傳統以及政治道德、科學、宗教等的影響和制約,所以他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生活習慣必然帶有時代特征。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思維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別,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盲目地效仿西方的一些前衛現代的作品,應該腳踏實地地根據自身的精神需求創作出一批反映本民族內涵的作品。

  現在國內有些人認為,寫實油畫古典大師都已經做到極致了,沒有必要再做了,現在不是追求高度的時候,而是不斷推出新的形式的時候。的確,社會在進步,藝術創造需要順應時代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寫實油畫被大師推向極致就不去做它,我們不能被大師的作品所嚇倒。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就好比是體育比賽中記錄被一次次打破,被刷新,新記錄一次次產生。寫實油畫也是同樣的道理,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只要我們努力,大師的作品也不是不可超越。另外,不斷發展的社會也會給寫實油畫提供新的素材和養分以及創作源泉和靈感,從而給寫實油畫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和空間。藝術家們會從更高的起點觀察研究和表現發展了的現實,賦予自己的作品一個時代和個性的特色。寫實油畫的道路是漫長和無止境的。

  寫實油畫也是整個油畫教學體系的基礎。我們注意到,在現在的美術院校或大學的美術專業的學生中畫寫實的越來越少了,學生的寫實能力也越來越下降了,我們可以從一些美術院校油畫專業畢業生的畢業展中窺其一斑。他們畫的畫都很"前衛"、"現代",或者是夸張變形,總之花樣繁多,讓人眼花繚亂。當然,我們應該鼓勵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但很多人畫抽象或夸張變形的作品并不是說他們喜歡這樣畫,主要原因是他們畫不好寫實,他們是在逃避。寫實油畫要求你有扎實的素描基礎,要求能完成全因素素描,能有色調、構圖、形象、黑白灰等的處理,而且要有好的色彩基本功。現在的人很浮躁,很少能靜下心來去解決一些基礎問題。實際上,寫實油畫的技術含量高,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掌握。

  我們從近兩屆全國美展油畫獲獎作品中可以欣喜地看到,金獎作品清一色都是寫實作品,如九屆美展中冷軍的《五角星》,王宏劍的《陽關三疊》,十屆美展中忻東旺的《早點》,說明寫實油畫在油畫中的地位和價值重新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2005年,陳逸飛、艾軒、楊飛云、王沂東等人共同成立了"中國寫實畫派",這也標志著寫實油畫以群體的形式亮相于公眾面前,眾多的中國油畫家聯手將寫實油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正如艾軒所說"中國現在最高水準的寫實主義繪畫絕對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水平也最高……很多西方人到中國來對我們的寫實主義繪畫都驚訝不已,他們想像不出在古老的東方會有人把西方的藝術推向極致。"中國寫實油畫的集體走強是對那些所謂"寫實油畫滅亡論"的最好回應,寫實油畫不僅不會滅亡,相反,寫實油畫會一直健康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