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市場二十年(中)(中國最大的油畫市場)

陳逸飛《潯陽遺韻》
  二、油畫市場興起的原因
  油畫市場興起的大前提是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文化生活與精神需求的不斷提升,促使對于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日趨升溫。而直接促成油畫藝術市場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中國藝術市場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狂飆突進式的發展,目前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整合期,一些積累的問題也就凸現出來。比如作品的真偽、價格的炒作等等,尤其集中于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上,使藝術市場的風險性增大,也使進入書畫領域的收藏與投資的資金需求量越來越大。這里除了有市場初期不可避免的機制不健全、投機分子作祟、中介機構的不規范操作之外,也與收藏者、投資者的急功近利、盲目投資有關。正是在此背景下,油畫開始興起。油畫作為一個新興領域,資金的需求量與書畫市場相比較少,書畫市場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尷尬在油畫領域內幾乎還沒有到來,易于進入。因此,部分投資從書畫市場投向油畫市場,這是油畫市場興起的這主要原因。
  2、第二個重要因素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的產業階層與白領階層日益崛起,社會審美風尚的改換。由于這個階層日益發展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無論在資金能力、文化水準、審美趣味上,都樂于接受充滿新意、具有挑戰性的當代藝術,他們的年齡與知識背景決定著他們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親和力。所以體現時代氣息、色彩豐富、充滿節奏感的油畫逐漸成為這一階層的需求對象。由于目前視覺環境、視覺符號無論是立體的還是平面的,都在向著現代的、時尚的、國際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口味已經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轉變。這也促使中國人對油畫、雕塑原本來源于西方藝術體系的藝術品,從視覺上并不覺得陌生,從簡單了解發展到欣賞的層面。
吳冠中《紅蓮》
  3、第三個因素是中國油畫藝術體系的自身發展。油畫從海外傳入到今天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卻在中國生根開花,產生了象林風眠、趙無極、吳冠中等中國油畫大家,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油畫藝術空前發展,形成多元化的局面。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積累了豐厚的藝術資源,為我們進行收藏與投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創作的活力、風格的多樣化以及當代性上,油畫的品質當之無愧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
  4、第四個因素是近年來拍賣業、畫廊業等中介機構逐步走向規范化,大力推陳出新,培育了新興市場。雖然從市場份額上與傳統書畫市場相比還相差不少,但其發展潛力決不可小覷。這可以從嘉德油畫專拍的歷年成交額與成交記錄中窺見一斑。
  如:1994年全年成交總額為805.9萬元。從1995年至2002年成交額平均為1200萬元左右。其中1997年與2002年成交額最多,分別為1983.8萬元和1482.4萬元。這些數字表明油畫市場發展態勢穩定,沒有隨著周邊國家與地區的金融危機而大起大落,反而穩中有升。
  三、油畫市場的現狀及未來走勢
  有關中國油畫市場的現狀,在前面回顧油畫市場歷程時已略有提及。不論是哪種畫風此消彼漲,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所占比例及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了解油畫市場現狀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觀看專場拍賣或翻閱專場拍賣圖錄,還有一定要去代表性的畫廊觀察它們的經營方向,就可以對行情及走勢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們仍以嘉德的油畫專場拍賣圖錄為例來加以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是由以下幾大板塊構成的:1.早期油畫作品,大致占整場比例的 15%;2.東方格調的華人經典畫風,比例約占6%;3.古典傾向的學院派畫風,比例約占40%;4.青年油畫家的多元化風格,包括部分前衛藝術作品,比例約占39%。
  1、早期油畫作品是指20世紀初期留學海外的前輩畫家作品。他們是中國油畫藝術的奠基者,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擁有崇高地位。他們的作品歷經戰亂、文革,存世不多,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文物價值。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關良、龐薰琴、丘堤、吳大羽、衛天霖、潘玉良、吳作人等。其中徐悲鴻、林風眠的價值最高。徐悲鴻的作品《風塵三俠》在2001年中國香港佳士德秋季拍賣中以704.37萬元港幣成交;林風眠的《豐收圖》在2002年香港佳士德秋季拍賣中以556.50萬港幣拍出。其它知名畫家的作品價值亦在20-50多萬不等。這批前輩藝術家的市場在以中國臺灣省為主的海外華人市場中已經成熟,中國臺灣省的收藏家以早期油畫作品的主要收藏對象,中國臺灣省畫廊業從80年代后期就為此進行了大量的發掘、梳理工作,同時也獲得了相當豐厚的回報。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文化自信心的增強,早期油畫中的經典作品還會再創新高,但第二代、第三代普通作品升值空間不大。
  2、東方格調的華人經典畫風的代表者就是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他們于20世紀40、50年代留學海外,在前輩畫家的基礎上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以獨到的藝術表達方式開創出充滿東方精神的現代藝術視覺空間。他們的作品得到海內外華人收藏家的廣泛而有力的支持,是目前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價位基本上在幾十萬至上百萬之間。趙無極作品《1.4.66》在2002年香港佳士德秋季拍賣中以755.41萬港幣,創下中國油畫最高成交記錄。中國油畫的百年史,實際上是一個不懈地探索與締造新文化、新藝術體系的歷史。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進行的。林風眠、常玉等前輩大師打開了這扇大門,趙無極、吳冠中等又繼續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地探索與創新。這是中國新藝術發展的主脈。后繼者以他們為榜樣,努力開創具有中國氣派而又有當代精神的藝術風格,有很多中青年藝術家正在為之奮斗著。這是最具有藝術價值與投資價值的繪畫風格。前輩畫家作品價值的不斷走高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3、古典主義傾向的學院派畫風是國內最早,也是最容易為市場所接受的繪畫風格。這批藝術家成長于80年代。他們受到良好的學院派訓練,從嶄露頭角的那天起,就開始面對市場。其中的代表者有陳逸飛、陳丹青、王沂東、艾軒、楊飛云等。他們得到東南亞、港臺及歐美市場的認可,價值多在10-30萬元之間,其中的佼佼者當屬陳逸飛,最高價曾達到300多萬元。寫實畫風的作品目前雖不在潮流浪尖上,卻因其擁有廣泛而穩定的市場基礎,所以其市場較為穩定,但大幅度的增值空間也不會存在,因為歷經多年市場的檢驗,其價值已近頂點。
  4、青年油畫家是目前中國藝壇最具創作活力的一群。他們成長于90年代,技術扎實,思維活躍,注重個性風格,形成多元化的創作格局。無論是“新生代”,“政治波普”,還是“后新生代”,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創造出了作品價格飆升數倍,乃至幾十倍的市場奇跡。從最初幾千、幾萬乃至十幾萬、數十萬,其中的代表性畫家 有方力鈞、張曉剛、劉曉東等。這里尤以“政治波普”最為熱鬧,是在海外畫廊,經濟人以及歐美資金的直接操作下,將其推入西方藝術市場體系,獲得商業成功的典型案例。但這類風頭正健的“前衛風格”更多的是依靠了政治社會背景的支撐,是現實主義傳統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或延續。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其相應的社會作用與藝術職能,但在大量的符號化與復制的情況下,內容與精神趨向空洞畫與矯揉造作,所以其市場在表面形勢大好下,隱含著一定的風險。但無論怎樣,青年藝術家的發展潛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巨大的市場機遇乃至升值空間都是絕對大有可為的。只是如何更準確、更科學、更為理性地去選擇、去投資、去收藏。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