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的理解拍賣的價格(如何理解真正的愛情)

 著名經濟學家阿爾欽(Alchian)曾經說過:“價格決定什么比什么決定價格重要。”對于藝術品拍賣而言,這個洞見非常重要。因為長期以來,收藏者、經營者和藝術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幾乎一直都是“什么決定拍賣價”。但事實上,拍賣價的復雜性讓我們不得不關注“拍賣價決定什么”這個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問題。
  拍賣價的真實性
  拍賣價很復雜。在近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藝術品拍賣“發現價格”的傳統功能似乎正在人們的觀念中“消失”,“拍賣價≠成交價”的觀念則開始漸漸深入人心。在許多人眼里,藝術品似乎只能沿著歷史上的拍賣記錄“微移”才叫“合理”。一旦成交價大幅度飆升,甚至創出所謂的天價,就很容易引來一片質疑之聲。舉例來說,2004年6月26日,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在北京翰海拍賣公司舉辦的春季拍賣會上以6930萬元(含傭金)的價格成交。2006年9月25日,有專家“怒揭黑幕”,透露說《杜甫詩意百開冊》的私下成交價其實只有1800萬元,6600萬元(不含傭金)的公開拍賣價,是為了“便于買家好轉手賣出”。鑒定專家立即成為了藝術市場上的“揭黑英雄”。
  耐人尋味的是,2007年1月19日,此事又生波折。在拍賣公司出示了買家的匯款憑據和公司的納稅憑據,而且表示“翰海對此事保留起訴權”之后,拍賣公司、買家楊休和“揭黑英雄”就此事進行了溝通。昔日的“揭黑英雄”表示:“《杜甫詩意百開冊》假拍一說,自己只是聽別人這么說,沒有經過調查。在重慶演講時,因為臨時想舉個例子,一時想不起別的,而這件拍品的影響大,記憶深刻,當時就脫口而出了。”雖然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也許只有從頭看到尾的老天爺才知道,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拍賣價的真實性絕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拍賣價的隨機性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雁南在2007年春拍開始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書畫也好,古玩也好,真正的精品其實不會被行情所左右,在任何時候價格都是堅挺的。”但遺憾的是,就我們的經驗觀察而言,事實顯然并非如此簡單。
  在中國嘉德舉辦的2003年春季拍賣會上,最值得期待的兩件拍品——郎世寧的《平安春信圖》和石濤的《竹西之圖》皆以300萬元的價格起拍,分別拍到了440萬元和420萬元。但都沒有達到保留價,并因此而流拍。
  在中國嘉德舉辦的2004年秋季拍賣會上,被《石渠寶笈》收錄過的《太真上馬圖》,雖然在年代問題上有點爭議——既有專家認為是五代周文矩之作,也有專家認為是宋代的作品——但專家們卻一致認為,該畫完全可以同國寶級的《簪花仕女圖》和《韓熙載夜宴圖》相媲美。這件拍品以880萬元的價格起拍,最高出價為1100萬元,因為未達保留價而流拍。
  在中國嘉德舉辦的2005年秋季拍賣會上,備受各界關注的98塊“夢齋甲骨”以350萬元的價格起拍,一直拍到了440萬元,也因為未達保留價而流拍。
  在中國嘉德舉辦的2006年秋季拍賣會上,一代學術大師陳寅恪的111種紙本遺稿以180萬元的價格起拍,最后拍到了290萬元,同樣因為未達保留價而流拍。
  事實上,對于藝術品拍賣而言,隨機性的影響非常之大,不容小覷。即使是舉世公認的精品力作,只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照樣可能乏人問津,甚至可能意外流拍。任何藝術品的順利成交都會受到系統性風險和隨機性因素的影響。根本就不存在所謂“不被行情所左右,任何時候都堅挺”的藝術品。
  什么決定拍賣價
  哥德哈伯(Goldhaber)指出:金錢和吸引力是雙向流動的。金錢可以買到吸引力,吸引力也可以贏得金錢。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其實并不是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品的存世數量,而是藝術品所能吸引到的注意力。
  凡勃倫(Veblen)認為:當我們稱贊某件藝術品時,如果把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分析到最后,就會發現,這件藝術品具有金錢上的榮譽性。
  在凱恩斯(Keynes)看來,如果你是一個純粹的投資者,僅僅將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品種,而不夾雜自己主觀偏好的話,那么,理性的投資行為顯然并不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品,而是選擇那些最可能被大多數人關注和欣賞的藝術品,即使這件藝術品制作得拙劣呆板,平淡無奇。
  雖然從表面上看,影響藝術品拍賣價的直接因素是買家的購買力、賣家的保留價和藝術品的供求狀況等因素。但事實上,決定藝術品拍賣價的深層次因素卻是藝術品的吸引力、炫耀性和投機性。此外,系統性風險和隨機性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細節決定了拍賣價。
  拍賣價決定什么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國強認為:“某件作品在拍賣上的高價成交往往會成為指標性事件,帶動一時之風氣,甚至成為整個市場的推動和轉折力量。”
  2005年7月12日,在倫敦佳士得舉辦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專場拍賣會上,元代“鬼谷下山”青花瓷罐以1568.8萬英鎊(約2.3億人民幣)的價格易主,在刷新中國瓷器最高成交價紀錄的同時,也引發了青花瓷收藏熱。
  2006年3月31日,在紐約蘇富比舉辦的“亞洲當代藝術品”專場拍賣會上,張曉剛的作品《血緣:同志第120號》以高出估價近3倍的97.92萬美元成交,由此導致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大幅度飆升。
  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專場拍賣會上,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以1.166億港元的價格落槌,并因此而帶動了內地的新一輪佛像熱。
  在藝術市場上,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擁有《時尚》(Vogue)、《紐約客》(The New Yorker)等著名媒體的傳媒大亨紐豪斯(Newhouse)曾經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約翰斯的最重要作品《閃耀開始》,并因此而震驚了當時的藝術界和收藏界。這位精明的傳媒大亨之所以愿意花如此高價購買這件顯然并非“物有所值”的藝術品,目的是希望他所收藏的約翰斯的其他作品能夠迅速增值。他的邏輯是:假如約翰斯的《閃耀開始》值1700萬美元的話,那么,約翰斯的其他作品價格顯然也會“成倍地上漲”。
  拍賣價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以價格信號的形式將買家的價值判斷和購買能力公之于眾,并且通過大眾媒體宣傳報道的“放大效應”,使得這個價格信號得以廣泛傳播,以此影響藏家個人的主觀判斷,從而影響藝術市場的主流判斷,進而影響藝術市場的供求狀況,最終影響藝術品的成交價格。這就是說,拍賣價所傳遞的價格信號影響甚至決定著藝術市場的新一輪行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拍賣價的價格信號傳遞功能正是拍賣業不同于畫廊業的重要比較優勢,同時也是導致拍賣業的發展較為迅猛,畫廊業的發展卻舉步維艱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