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油畫概觀(二)(中國當代油畫史)
六、對“形式美”與多元化的追求
在1978年第一期的《美術》雜志上發表了《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信中談了關于詩的形象思惟問題。從此,藝術家們可以公開談論形式問題了。畫家吳冠中在1981年,根據文革中盛行的“內容決定形式”論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說法,即“形式決定內容”,他認為,內容再好,形式站不住,這幅畫就不是好畫。他還說,藝術家就是要把形式問題解決好。由于吳冠中的觀點說出了廣大藝術家想說沒有說出來的話。所以當時在藝術界出現了追求藝術形式美與多元化的風氣。當時追求形式美畫風的藝術家大多將藝術本體理解為對形、色、線進行美的組織,而且都追求對情趣的表達。在此情況下,美術題材的非政治性、非社會性、非現實性變成了一個趨勢。而且,一大批藝術家,本能地把學習借鑒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現代主義和中國的民間藝術。
記得我當時在上大學,我與同學還是很困難的,但為了學習西方現代藝術,我們都把自己的生活費省下來坐火車到長沙、北京去看展覽,或者買外國的畫冊。看了以后眼界大開。在這樣的過程中,西方的各種流派都被學生們借鑒過來,這既擴大了青年藝術家的眼界,啟發了藝術家的創造力,也使那些藝術家獲得了一些超越文革藝術模式的一種方法。所以在1981年,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再也不是唯一的方法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都出現了:有人借鑒抽象主義,有人借鑒表現主義,有人借鑒超現實主義……于是,多元化的藝術追求在國內已經出現。由于把藝術現代化和四個現代化的要求結合起來。反傳統在當時是一種時尚。現在看來的確比較偏激,但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和五四前輩一樣,年青藝術家是希望用一種新的文化觀取代舊的文化觀,西方現代主義不過是借鑒的武器而已。下面讓我們來看圖片。
這是上海藝術家李山的抽象作品《擴延》。畫談不上很成熟,我們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比他當時畫的好。但是不要忘記,這幅畫是在80年代初出現的。要知道,在文革以前是沒有這種繪畫的,李山的聰明之處是:一方面他把西方的觀念和形式借鑒到中國;另一方面他又巧妙結合了中國水墨畫的一些因素,創作了一些具有中國特點的抽象畫。另外,與西方抽象畫家追求純粹的形式感不同,李山試圖將他畫中的符號與東方的神秘主義文化聯接起來,以表達一種超驗的藝術境界。
這幅畫是王懷慶畫的,當時出現在北京“同代人”展覽上,作品叫《伯樂》,作品借歷史故事強調了發現人才的重要性。文革以后,強調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強調人才的重要性,這件作品符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但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不同,作者成功地借鑒了傳統壁畫的技法,從而使作品具有很強的東方的意味與裝飾意味。該作品與同時期的許多作品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即在平面的處理中可以見出空間的深度,在具像的表現中可以見出抽象的精神,在感性的錯覺中可以見出理性的原則,在具體的表現技巧中又可以見出東方的文化內涵。
這張畫是張曉剛的畫《暴雨將臨》。他近年的創作不久前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了出去。他顯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與風格,不過,在當時并沒有明確的找到,因為在當時他借用的是梵高的方法,這從天上的云、地上的土,包括人物的處理方式中都可以看到。這幅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年輕人的心態,即把西方人的觀念與圖式拿過來,然后進行自己的創作。
來源 :網絡